1. 首页 > 工作总结

人民警察的年终汇报:如何在总结中展现执法为民的责任担当

**执法的温度:一名派出所副所长的年终思考**

我记得去年冬天处理的那起纠纷时,报案人老李的手一直在抖。楼上漏水泡了他家天花板,对方却坚持“走法律程序”,调解室里两人剑拔弩张。其实这种事每年要处理几十起,但那天我忽然意识到,年终总结里那些“调解成功率98%”的冰冷数字背后,站着一个个像老李这样真实的、喘着粗气的人。

**一、调解笔记本里的故事**

我的办公桌抽屉里有本磨破边的调解笔记,其中一页记着“2022年11月7日,王阿姨流浪狗伤人事件”。当时社区老人被咬伤,坚持要捕杀整个流浪狗群。按规定,我们完全可以按程序处理,但那天我蹲在菜市场后巷,看着那群缩在纸箱里的小狗,突然想起王阿姨之前还常给它们喂剩饭。后来我们联系动保组织,给狗做检疫、打疫苗,又带着老人和饲主们开了次“茶话会”。现在那片的老人和志愿者轮流照看狗群,再没发生过伤人事件。

说实话,这种处理方式比直接捕杀多花了三天警力,总结里写“创新共治模式”时,我心里打鼓:万一被质疑“不务正业”怎么办?直到收到王阿姨手写的感谢信——她把被咬伤后我们陪她打疫苗的事,写成“警察同志的手比暖气片还暖和”。这让我明白,执法的专业性从来不是冷硬的“合规”,而是能在法律框架里找到人性的解法。

**二、那些让我夜里翻身的失误**

当然也有栽跟头的时候。去年夏天处理醉酒闹事,我按流程快速控制现场,却忽略了醉酒者女儿躲在墙角哭。事后领导表扬“处置迅速”,但监控录像里那个小女孩惊恐的眼神,让我连续失眠好几天。后来我在总结里专门写了这段,同事诧异:“这种败笔还主动写?”可我觉得,正是那次教训让我学会在执法时多问一句“家属在哪?需要帮忙吗?”——就像师傅当年教我铐手铐要垫掌心一样,这些都是手册上不会写的“警察本能”。

**三、给数据穿上“毛衣”**

年终总结总逃不过数字,但我的习惯是把每个数字还原成面孔。比如“走访商户200户”会变成:“刘记面馆的油锅起火后,老板老刘现在见到我就喊‘恩人’,其实我只是帮他联系了消防培训”;“刑事警情下降15%”旁边一定备注:“东巷那个总丢电动车的大学生小张,自从我们给他画了张防盗漫画,现在成了社区反诈宣传员”。

有次新来的辅警问我:“副所,这么写是不是太‘碎’了?”我给他看去年省厅通报的优秀案例——恰恰是那篇讲“如何帮走失老人洗脚找家属”的总结拿了奖。领导在点评时说:“执法的温度,就藏在这些‘不专业’的细节里。”

**四、总结不是终点,而是路灯**

现在每次写总结前,我都会翻翻接警记录本里那些褶皱的页角。有次暴雨夜处理交通事故,当事人突然问我:“警察同志,你们天天见这些糟心事,会不会觉得烦?”我当时没答上来,现在想想,年终总结或许就是答案:它让我们在统计表、述职报告的缝隙中,重新看见自己为什么戴上警徽。

今年我的总结最后一页贴了张便签,是老李纠纷调解成功后送来的锦旗照片,背面写着他的原话:“本来想着警察就是来走个过场,没想到真把咱老百姓的事当自家事。”这大概就是“执法为民”最朴素的注脚——它不是总结里加粗的标语,而是每一次出警时,记得给颤抖的手递一杯热水。

(完)